大溪地群島中的法卡若瓦,通常是指法卡若瓦島,以及它周圍的一串珊瑚礁島。這些小小的礁島環繞著法卡若瓦島,形成了法屬波利尼西亞地區第二大的環狀珊瑚島鏈。在這片珊瑚環礁島,美麗的風景讓人無法移開目光。
蔚藍的天空下,海水澄澈透明,魚兒在近海的淺水區優雅遊弋,過著寧靜的生活。有人說,每當凝望環礁,那感覺都宛如與愛人初次相見。在這裡,世界變得簡單純粹,毫無瑕疵。


法卡若瓦位於法屬波利尼西亞的圖姆阿圖-甘比亞群島,在軟吉若阿島的東南部,大溪地島的東北部,面積約1121平方公里。它有好幾個名字,在波里尼西亞語中,它也被叫作Havai’i-te-araro或havaiki,Farea。1820年7月17日,第一位來到這裡的歐洲人——俄羅斯探險家法比安•貝林紹森,把環礁命名為「維特根斯坦」(Wittegenstein)。
來到法卡若瓦,大自然的美讓語言變得蒼白無力。眾多的motu(小島)遍佈原生態的海灘與瀉湖,純淨的力量讓人將塵世的一切喧囂拋在腦後;這裡也是許多野生動植物的避難所,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許多思索。
清澈的水面,倒映著小島居民的生活——島上有2個小小的村落,道路邊掩映著怒放的三角梅,村中教堂由色彩明亮的珊瑚礁石搭建而成,路旁點綴著古樸的房舍、麵包店、小吃攤和餐館。
也有一些歷史建築,例如在Tetamanu小村,保留有建於1874年的法屬波利尼西亞最早的天主教堂。島上的諸多考古遺跡,訴說著古老的波利尼西亞文化,延續著祖先的精神。島上共有80多間客房。
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生態保護區
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的生態保護區,法卡若瓦島是大自然的終極避難所——環礁獨特的生活環境,讓眾多陸生和水生動植物以此為家。許多珍稀的植物、鳥類、和甲殼類動物都生活在受到保護的珊瑚環礁。在這裡,自然資源的保護和人類的發展和諧並進。
隨著法卡若瓦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生態保護區,當地地社區也積極參與起生態保護的工作。本地的800名居民多居住在Rotoava和Tetamanu兩個村莊,以養殖珍珠和種植椰子為生。他們的生計仰仗於自然資源,因此充分理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,並努力保護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。

奇妙的海底世界
「法卡若瓦」在大溪地語的意思裡是「美麗的」、「使事情變得更好的」。的確如此!綠松石般清澈的海水,高壓入海通道的刺激、多樣的海洋生物、色彩斑斕的珊瑚,數不清的魚兒,還有航道附近的鯊魚「牆」和絕美的水下世界,讓這裡成為全世界潛水者的伊甸園。

密度最高的魚群,無數的豐富海底物種……原始自然的法卡若瓦,喚起你心底魯濱遜式的探險熱情,讓潛水成為終極心動時刻。如果想體驗不一般的潛水項目,則不妨嘗試夜潛項目,雖然晚上的海水沒有白天陽光的折射,下水後伸手不見五指,但卻能在夜燈下看到睡眠中的各種魚類,是非常特別的體驗。
在法卡若瓦,進入瀉湖的路徑中有2條特別值得關注。第一個是位於北側的Garuae Pass,這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最寬的通航通道。第二個是位於南側的Tumaakhua Pass。這個通道是一個狹窄的水下山谷,被稱為鯊魚洞,是為數眾多的檸檬鯊,白帽鯊和錘頭鯊的家園。
藍色的馬蒂斯
1930年,早已功成名就的法國著名畫家,「野獸派」代表亨利馬蒂斯(Henri Matisse,1869-1954)陷入創作困境。他獨自一人從法國啟程,登上橫跨大西洋的巨輪,決心到波利尼西亞去看看。畫家花了三個多月探索大溪地。當他抵達法卡若瓦島是,被天空、瀉湖變幻無窮的藍色色調深深吸引。他找到了一直尋覓的東西——大海和天空,無窮的藍與白,純粹而原始的美,沒有任何干擾。這極大地改變了他對繪畫乃至藝術的看法,激發了新的創作靈感。
馬蒂斯晚年名作《波利尼西亞,天空》(Polynésie, le ciel)、《波利尼西亞,海洋》(Polynésie, la mer)、《小鸚鵡和美人魚》(La perruche et la sirène)等,都是他在旅行中難忘的畫面的再現和演繹。
來法卡若瓦的遊客並不是很多,但這個僻靜的地方值得你多花些時間。這裡有一種真誠的魅力,當地人張開雙臂,以親切的微笑歡迎你。不妨來這裡度過一段潛水時光,順便發現一個有很多珍稀可愛生物的水下天堂。這些奇異的生物已經發現了他們的避風港,其實,你也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避難所。
